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16年第1期应急管理项目申请说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16年第1期应急管理项目申请说明
一、项目类型和意义说明
为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管理问题快速做出反应,为党和政府高层科学决策及时提供政策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别设立了管理科学部应急管理项目,主要资助在已有相关科学理论基础上、运用扎实的科学方法开展关于国家宏观管理及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重要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实践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研究。
设立应急管理项目的目的是为党和政府高层科学决策及时提供政策建议及其科学基础。根据学部对于应急管理项目的一贯指导思想,应急管理项目应从 “探讨理论基础、评介国外经验、完善总体框架、分析实施难点”四个主要方面对政府决策进行支持性研究;研究成果要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可行性;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应当是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法律上允许、操作上可执行、进度上可实现、政治上能为有关各方所接受,以尽量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研究方法要求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和实际数据/资料/案例的支撑,切忌空洞的讨论和没有实证根据的结论。应急管理项目的承担者应当是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具有深厚学术成果和数据/资料/案例的积累、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成果的专家;在同等条件下,主持完成过相关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学者将得到优先考虑。应急管理项目的研究成果最终体现为政策建议报告、媒体报道、研究报告、专著及学术论文等形式。
应急管理项目实行滚动立项,全年接受项目建议。欢迎国内外各领域专家和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具体的项目建议。
项目建议书应针对立项课题的国家现实需求、迫切性与必要性、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预期研究目标和政策效果等提出明确具体的观点、证据和建议,并对国内现有研究基础和研究队伍进行分析。应急管理项目立项建议书请寄至: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高杰,邮编:100085,电话:010-62327153,电子版请发至应急管理项目专用电子信箱:yjyj@mail.nsfc.gov.cn。
二、2016年第1期应急管理项目《新常态下城市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对策研究》申请指南
根据专家提出的项目建议书和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有关专家咨询意见,管理科学部决定设立2016年第1期应急管理项目《新常态下城市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对策研究》,即日起向全国公开进行课题招标。
我国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同步快速发展时期,土地、能源、环境、交通与生活品质等方面矛盾日渐突出。其中,作为多元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交通问题受到中央、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百姓的广泛关注。尽管如此,基于工程学视角的传统交通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体系及方法难以应对新常态下交通问题。为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各项要求,深入领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城市交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亟待创新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提出既与当前发展阶段相适配,同时兼具战略前瞻性且能够稳步提升城市与交通协调发展水平的政策措施。本项目要求采用多学科思维、系统论方法深入探讨现代城市交通的内涵和要求,通过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脉络的案例研究,探索城市交通相关的法律、经济、政策、措施等与现实问题差异性特征的作用关系,考虑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以及新业态的发展趋势,提出城市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对策。
本项目设如下研究课题:
1.新常态下的城市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对策研究(总课题)
新常态下的城市交通问题研究,应在遵循城市交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在研究视角、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研究方法上考虑时代特点,开拓创新,改变着眼于交通设施和工具,或者由客运、货运组织着手的传统研究方法。本课题要求针对我国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现状,通过回顾城市交通发展历史,从城市居民需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服务人的需求、组织城市运行的角度出发,以服务功能和运行效率为主线开展研究。在观念上,从依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系统能力为主,向更加注重交通需求管理转变;在技术上,从定性分析或是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为主,向更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化方法转变;在效果上,不仅要保障便捷、通达、安全,还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社会公平;在目标上, 通过重新认识城市交通的内涵,研究城市交通不仅要实现人、车、路、环境的协同,更需促进城市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法律、政策、技术,以及行政管治等角度出发,运用多学科思维和系统论方法,建立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的“城市交通学”理论,并根据我国城市的差异化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城市交通的对策建议,为国家的城市与城市交通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地方城市人民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2.国内外城市交通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分析(分课题一)
我国进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由用地与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向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质量的阶段过渡。城市人口规模及结构、职住分布以及生活模式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传统交通供给模式已难适应。在新的发展阶段,既要继续处理好城镇化与机动化同步发展所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及其引起的大气污染等问题,同时又要处理好城市拓展和旧城有机更新而衍生的交通矛盾。本课题要求通过国外城市发展和交通研究的脉络回顾,对比我国城市交通问题和研究的历程,着重讨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不同城市类型、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城市交通特征,梳理交通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历史发展阶段的适配性规律,探索适合我国新常态下城市交通发展可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3.城市交通、城市群交通以及都市圈交通特征研究(分课题二)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虽已达到53.7%,但实际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从国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城镇化依然有较大发展空间。 2014年11月中央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明确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理念。最近中央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对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研究城市交通的理论和方法对完善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都市圈交通、城市群交通绝非城市交通设施的简单延伸;城市交通与交通运输的区别,涉及不同法律体系、标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