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 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 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 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 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 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 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 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 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 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 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 年至2020 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2017、2018 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矿山安全开采保障、危险化学品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应急技术装备、出入境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水上应急救援等方面安排部署相关任务。2020 年度国拨经费总概算约0.8 亿元,拟在航空医学应急救援、市场监管安全、通关现场查验等方面安排3 项任务。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2~3 年。对于企业牵头申报及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 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 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续支持。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原则不超过5 个,参与单位数原则不超过10个。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项目牵头单位组织申报时应征求有关推荐单位意见。
本专项2020 年定向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01
航空医学应急救援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面向航空医学应急救援的现实需求,研究航空医学应急救援协同机制与综合指挥调度系统;研究航空医学应急救援大 数据驱动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研制航空医学应急救援沉浸式 模拟训练系统;研究航空医学现场救援、转运关键技术与装备并开展应用示范,实现快速、精准、高效的航空医学应急救援。
考核要求:形成航空医学应急救援协同体系总体建设方案,设计空—地联合救援决策指挥运行机制与策略模式;建成 1 套集感知、研判与决策于一体的航空医学应急救援综合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可视化智能指挥调度服务。研发1 套基于卫星通信,联通航空机载装备、地面救援基地与指挥调度中心的航空医学应急救援综合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支持至少5 类结构与非结构化应急救援关键数据采集与管理;编制1 套航空医学应急救援多源异构数据的技术规范;研制空一地医学数据和视频实时传输装置,满足空地联合救治的需求。研制空一地医学数据和视频实时传输装置,满足空地联合救治的需求。研制航空医学应急救援沉浸式模拟训练器1 套,支持6 自由度飞行状态,全天候机舱救援环境模拟,支持3 种以上灾害救援现场视景模拟和3 种以上急重病症的应急救援流程模拟;研制半实物虚拟仿真融合的技术培训设备;建立航空医学救援从业人员培训体系,编制培训大纲、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1 套。制订航空医学救援现场救治,空中转运和空—地联合救治的制度和方案;研制1 套空中ICU 所需的现场救治和转运后送关键设备,达到适航要求;编制1 套空中ICU 单元技术标准。制订各级航空医学救援基地的建设指南和准入标准1套;在至少2家有航空医学急救基础的医院(开展航空医学救援不少于12 次/ 年)开展应用示范,并应结合大型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满足实战要求。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0 项。
有关说明: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应急部、中科院组织申报。
02
市场监管安全技术支撑体系研究与典型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究智慧市场监管的机理、模式和技术支撑体系架构,研制市场监管安全风险分类分级技术及标准,研究市场监管数据归集、分析、模型和系统平台技术;围绕取证难、固证难、执行难,研制基于法人主体和消费投诉数据全图深度关联映射技术和平台;以虚假广告为重点领域,研制移动终端在线固化取证技术及装备;针对预付卡消费维权难问题,研究预付消费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研究基于司法案件大数据的市场消费风险智能识别和预警技术,并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解决各监管业务条线“单兵作战”的现状,形成 具备融合监管、智慧监管、综合监管能力的市场监管基础理论、监管模式、技术支撑体系框架研究报告1 份,广告监管、信用监管、消费安全等市场监管专项研究报告8 份,市场监管数据归集、分析及安全风险分类分级标准规范3 个,构建市场监管数据中台技术体系,归集融合各类市场监管数据、提供统一数据访问服务。建立基于法人主体和消费投诉数据全图深度分析平台,平台法人主体资源不少于100000 家;建立消费风险预警模型,可支持生成不少于8 个市场监管专业领域的专题报告,并在不少于3 个城市示范应用。研发移动终端(以虚假广告为重点)智能识别和取证固证技术,研制相关专业设备3 套,固证准确率不低于90%,并在3 个城市开展应用示范。建立预付消费风险模型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发1 套预付消费风险评估和预警平台,形成2项行业标准,开展不少于3 个城市的示范应用。构建基于司法案件大数据资源的市场消费风险智能识别和预警原型系统,可支持常见市 场消费纠纷风险智能识别和提前预警,消费风险智能识别预警类 型不少于5 种,置信度不低于90%,及时性不超过72 小时,并在不少于3 个省级区域示范应用。申请专利不少6 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5 项。
有关说明: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应急部、中科院、最高法院组织申报。
03
通关现场集成便携查验装备研制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出入境旅检、码头集装箱、冷链中心等不同 查验场景和查验对象,研制基于离子迁移技术的便携式快速探测 装备;研究开发分子识别、指纹图谱便携式快速筛查鉴别装备; 研制开发高灵敏便携质谱、磁法探测和毫米波探测装备;优化、 融合多光谱设计,开发集属性鉴定、核辐射、VOCs 探测等目标的全天候物质鉴别多谱便携装备;集成各型便携查检装备编码、定 位与通信模块,开发空海陆口岸集成便携查验装备平台,并开展 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便携式离子迁移装备3 套,兼具颗粒物和气体双模式,灵敏度:颗粒物 1ng(TNT),气体 1ppb(DMMP),相关物质库≥100 种(涵盖爆炸物、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类),检测速度≤4s;开发分子识别便携式快速筛查装备1 套,灵敏度4000nm/RIU,准确度≥98%,非特异性吸附量<10 ng/cm2;开发指纹图谱便携式快速鉴别装备1 套,分辨率≤4cm-1,准确率≥95%,鉴别时间<30s,应用数量≥3 台/套;开发便携质谱2 套,整机不超过 20Kg,体积不大于 70cm×50cm×50cm,灵敏度 50ppb(TATP),质量范围:50~1000u;开发集成多谱便携鉴别装备5 台/套,单台装备不大于16kg,筛查准确度≥98%,续航时间≥10h,定位精度≤0.5m,防护等级大于IPX4,功耗低于15W/h,TVOC、HCHO 等检测范围 0~9999μg/m3,放射性测量范围 0.1μGy/h~3mGy/h,Hg、Br 等有害元素的最小检出限10 ppm。便携装备、装备库与通关查检平台可利用5G 实现数据交换,与通关作业系统可进行指令派发与回写,可对查验任务、筛查数据、查验人员进行管理,在一个以上通关现场进行应用示范,单套便携装备查验任务应用数量不少于1000 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5 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应急部组织申报。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 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 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 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 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 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 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2019年已围绕上述6 大任务发布了三批指南。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结合专项整体实施部署情况,2020年拟在任务“中药资源保障”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方向部署项目,实施周期2020 年—2021年。根据指南方向研究内容体量,拟支持经费约0.5亿元。中药资源保障
01
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
1.1 基于土壤特征的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及产地溯源研究
研究内容:以10 种代表性常用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围绕道地药材形成过程中土壤特征与道地药材独特品质因子的形成规律 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道地产区土壤特征的本底调查及稳定 同位素指纹分析,结合多谱学技术获取的道地药材品质因子,集 成建立多元标准化的道地药材品质因子及产区土壤特征大数据分 析平台。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分析提取变量特征并建模,结 合全局优化的方法构建土壤与道地药材品质因子的关系图谱,揭 示基于土壤特征的中药道地性形成科学内涵。同时,基于同位素 分馏原理、土壤特征—药材品质转化规律和地球大数据系统等信 息关联分析,建设现代技术的道地药材溯源检测技术集成,构建 道地药材产地真实性溯源平台。
考核指标:挖掘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关键土壤特征,建立多维标准化的土壤特征可实际应用的大数据平台1个;构建示范性土壤特征与道地药材品质因子形成的关系图谱不少于10 套;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指纹土壤特征与大数据关联分析建立道地药材产地溯源数据集不少于10种;构建道地药材产地真实性溯源平台1个,实际判别、验证准确率不低于80%。支持年限:2020 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 项
有关说明: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推荐单位组织申报,由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多学 科团队申报;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项目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课题参与单位应具备土壤特征研究、稳定同位素分析或集成体系构建等基础。
来源:科技部
编辑:种 瑞
审核:李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