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22年武进区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现将《2022年武进区科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常州市武进区科学技术局
2022年2月28日
2022年武进区科技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落实省、市、区党代会精神、贯彻“532”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全区科技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高标准打造‘一区一城’,以‘一园一城一示范’为着力点,全面实施‘六个跃升行动’,全力争当现代化建设标杆”的总体要求,以区《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纲,聚焦“创智武进当标杆”、“争第一创唯一”的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服务于创新型企业,更加精准集聚配置创新资源,更快培育科技服务业,努力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明显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工作主题
围绕“全力做强科创引擎,打造武进科创标杆”的工作主题,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二、主要目标
1、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年内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1100家。
2、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0%。
3、推进平台载体建设。年内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含研发机构)4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家。
4、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年内培育市级以上领军型创新型人才20名。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创新主体赋能工程,启动创新活力“加速跑”
1.加快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完善科技企业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上市企业培育的政策体系与跃升路径,靶向铺就高成长性企业的“黄金跑道”。年内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1100家。
2.鼓励企业技术攻关。大力支持企业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持续推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年内落地2-3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和省、市“揭榜挂帅”项目,增加研发投入占比。会同工信、市监等部门开展“规上企业发明专利突破提升”行动,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
3.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围绕“两湖”创新区建设,聚焦“95X”产业方向,强化“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和精准度,进一步加强科技型企业招引,提升招引项目的科技含量。围绕各板块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平台引建等科技招商重点目标,采取优化双创平台承载力、拓宽专业机构和中介渠道等,大力招引一批“三高一资”型科技项目。
(二)实施创新平台增效工程,打造创新成果“策源地”
4.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积极参与龙城实验室建设,加强武进与科教城、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的双向对接。进一步深化校地融合,加快推进与华中科大、江苏大学、南航、西电科、南工大、南医大合作共建一批高端创新创业平台,促进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围绕我区优势产业领域,鼓励在常高校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形成科研成果,并通过专利许可、专利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加快实现成果转移转化。全年组织较大规模产学研活动15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00个。
5.加快推进重要平台建设。以“两湖”创新区建设为契机,中以常州创新园、高新区、西太湖等为重要空间载体,聚焦国际高教合作、科技创新、智慧低碳等核心功能,重点参与打造滆湖科学城、国际科创中心两大创新引擎。加快建设一批“专业+研发+孵化”功能叠加、“技术+管理+资本”一体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进常州“芯创天地”、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以数字谷、碳材料国家创新中心、西太湖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华中科大智能制造实验室、常州大学科创中心等平台载体的建设。年内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含研发机构)4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家。
6.抓好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围绕“95X”产业体系,持续壮大高端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把智电汽车、机器人、集成电路、石墨烯、医疗健康五个重点产业方向作为今年支持的重点。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在生物医药、细胞治疗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支持优势企业设立服务端、研发端和总部型机构;积极引导各镇围绕现有重点产业建设孵化器,促进特色产业能级跃升,年内先行启动洛阳镇、礼嘉镇专业孵化器建设;超前布局数字经济、军民融合、绿色双碳等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三)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注入创新创业“新动能”
7.引金融活水激发创新活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科技创新发展扶持政策,围绕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与指导,构建覆盖科创企业生命全周期、成果转化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的科技金融体系。强化基金引领作用,打造武进科创基金矩阵,巧用龙城金谷南区产业引导、投资基金,中以科创、启航、探索三大基金,复兴基金、国电投基金、蒲公英基金、武进科创人才基金,全力整合优化要素资源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8.举办特色活动营造创新氛围。高质量举办中以合作对接交流会、中以创新合作周、中以创新投资与产业合作大会、中以创新创业大赛、海智对接大会、细胞和基因治疗前沿技术高峰论坛等特色活动,巩固拓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系列产学研活动成果,进一步扩大“朋友圈”、传播“美誉度”,为全市建设长三角创新中轴提供关键支撑。
9.抢抓机遇优化创新生态。抢抓龙城实验室、江苏理工新校区、常州医学院、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等创新资源落户武进的重大机遇,布局建设一批科创综合体和科创社区。积极参与“青年发展友好型示范城区”建设,打造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YOD青年人才服务中心,为青年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以人才集聚创新资源,以“科创示范的科技之城、开放融合的创新之城、友好发展的青年之城、创新引领的未来之城”为目标,“精装”优化打造生机盎然的创新生态。加大对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和先进个人的宣传强度和表彰力度,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支持人才的氛围。
(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增强科技队伍“硬实力”
10.加强科技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抓好二十大精神的宣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业务工作,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干部队伍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提高科技治理水平,积极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平台建设提供精准服务。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打造科技服务品牌,确保上级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1.为企业送政策送新知。开展有层次有针对性的送政策送服务活动,通过政策解读、集中宣讲、网络直播、座谈交流等形式,邀请专家讲师答疑解惑,激发创业者的创新灵感,提高创业能力。以走访企业、项目申报辅导、产学研交流、科技招商等为契机,与企业家沟通交流,传播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为企业纾困解难,提供优质的延伸服务,切实增强企业创新实力。
(五)实施创新合作深化工程,涵养协同开放“新格局”
12.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秉持“走出去、引进来、聚资源、国际化”理念,开启新时期“科技新长征”,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借助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细胞治疗前沿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导入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构建高水平的协同开放新格局,推动企业海外研发机构、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科技型企业深化与中科院、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1+N”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开放性合作平台,提升企业研发实力。
13.引育高素质创新人才。深入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升级版,积极推进省“双创”、海外hj-yq人才引育、国际合作、外国专家项目等重点工作,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行业紧缺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瞄准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定位,围绕“一带一路”及与我国签定双边合作协议的重点国家,以“企业为主体,项目为纽带,活动为载体”的原则策划面向我区外向型科技企业的精准国际创新服务。举办“科技外交官武进行”等活动,不断丰富国际创新合作渠道、储备国际合作项目源、营造国际科技交流氛围。